中医精气学说
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。所谓气,指一切无形的,不断运动的物质。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,用肉眼看不见,故古人称之为“无形”。气的活动力很强,而且不断地运动。所谓精,有广义与狭义之分,广义之精,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。狭义之精,指生殖之精。精气,乃气中之精粹,是生命产生的本原。如《管子.内业》说:“精也者,气之精者也。”还说:“人之生也,天出其精,地出其形,合此以为人。”
古人认为:“精气”是万物本根。后人称为精气学说。 精气学说,又称“元气论 ”,或“气一元论 ”,是研究精气(气、元气)的内涵及其运动规律,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形成本原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。
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与气的内涵、来源、分布、功能、相互关系及其与脏腑经络、组织器官关系的理论。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气是宇宙本原的认识,对中医学中精是人体生命之本原,气是人体生命之维系,人体诸脏腑形体官窍由精化生,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气调控等理论的产生,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。
中医学还以气的充沛与否、运动是否正常协调来阐释诸多病理现象和病理过程。如果气有不足,则会表现出以各项机能减退为主的气虚诸证;如果气的运动失常,便称之为“气机失调”,于是就会产生气滞、气逆、气陷、气闭、气脱等病理变化。
由于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,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活动的场所,脏腑经络的一切活动,又无一不是气活动的体现。人体疾病的发生,乃是由于邪气侵犯人体,与正气相搏,导致人体气的失调,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。诚如《素问·举痛论》所说:“百病生于气也。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。”或为气的功能减弱而气虚,或为气的运行失常而气机失调。所以,中医学在临床诊断上,就特别强调通过四诊方法以判别气的失调状态以及所在病位,以明阴阳气之盛衰,六经气之消长,脏腑气之虚实,天人气之相应与否等。如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说:“凡病之为虚为实,为寒为热,至其变态,莫可名状。欲求其本,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。盖气有不调之处,即病本所在之处也。”
病之所生,不离于气。所以,中医治疗疾病,亦不离乎气。《灵枢·刺节真邪》说:“用针之类,在于调气。”《古今医统大全》指出:“存想者,以意御气之道,自内而达外者也;按摩者,开关利气之道,自外而达内者也。”说明中医针灸、推拿、心理疗法等,都是通过调气以达治病之目的。药物治疗,也在于调和气血。至于调气之法,张介宾《景岳全书》指出:“夫所谓调者,调其不调之谓也。凡气有不正,皆赖调和,如邪气在表,散即调也;邪气在里,行即调也;实邪壅滞,泻即调也;虚羸困惫,补即调也。”并认为以此类推,各种治法都是调气之大法。通过调气,最终达到“以平为期”之目的。